学校大全 >教育资讯 >钱伟长与上海大学(八)

钱伟长与上海大学(八)

日期:2015-11-17  来源:学校网

八、推进四校合并和211工程建设

钱伟长来到上海工大以后,非常重视多学科建设,力图改造这所传统的工科院校。在1983-1993年的十年间,由他亲自筹划新建的院、系就有上海市应用数 学和力学研究所、经济管理学院、计算机学院、化学化工系和土木工程系(1984 年12月,以土木工程系为基础,又成立了建筑工程学院),还有上海色材化学研究所、天线与辐射研究所(筹)、电机与控制工程研究所。另外,在他的关心下, 还新建了机械自动化及机器人系、通信与电子工程系和人文社会科学部。

尽管1983 年以后上海工大的学科建设速度并不慢,但钱伟长还是认为,上海工大的学科设置与水平远远达不到他的要求。但是,按照学校的现有基础及学科专业设置,需要有 个较长的申办过程,要使学校的学科建设在较短的时间内有大的突破是很困难的。另外,他也看到,由我国长期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高校中专业设置低水平重复、政 府投资分散的现象在上海地区格外明显。因此,他在1986年以后,就把加快学科建设的目光投向了上海其他地方高校。

1983年,钱伟长应邀访问了新成立的上海大学文学院。他对该学院的系科设置和发展基础表示了很浓厚的兴趣。据该学院的一些老同志回忆说,当时他就有把文 学院和上海工大合起来的意思。1986年,他又访问了上海科技大学和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并和两校的校长探讨过上海科技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和上海工大三 校合并办学的事情。1987年,上海工大和上海科技大学已经进展到了协商实质性合并的阶段。当年5月,钱伟长在上海工大教学工作会议上专门谈到了这个事 情。他说:合并对教学有好处,好处在哪里?好处是有利发展新学科,互相帮助。我们两个学校是一理一工,理工分家不好,我们总想通过发展理科来充实我 们工科的基础教研室,而理科学校也想发展工 科,因为他们需要和实际联系,这样我们两个学校就走到一起了。我们两个一并,在上海是一个非常大的力量,可以充分发挥我们的力量。如果两校各自独立, 要把两个学校都办好,很困难,都是缺腿缺胳膊的。我们有个希望,争取我们成为上海教学和科研方面的一个拳头,那么,我们两校的地位和素质就能进一步提 高,贡献也将大大增加,使我们真正成为上海市所需 要的学校。合并是正确的,是个大方向。我们现在的合并是综合性的,让它走向综合性大学!1988 年5 月,上海工大、上海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正式成立,这是两校合并的前奏。遗憾的是,1989年国内突发政治风波,两校合并事宜未及深入。 1991年重启两校合并事宜,经研究确定两校合并后的校名为上海理工大学(现在的上海理工大学前身是上海机械学院,该校于1996年才改名为上海理工大 学)。当然,上述有关两校合并的 所有重大决策都是在上海市政府教育卫生办公室直接领导下做出的。

钱伟长主张学校合并,成立综合性大学,本意就是要打破部门与部门之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割裂,希望通过紧密型合并,实现其理工结合、文理渗透之一贯主张。 因此,当1993年上海市的领导提出四校合并方案,即除了合并上海工大和上海科技大学以外,再把原上海大学和上海科技高等学校一并合入,钱伟长对此自 然表示赞同,正如他在新上海大学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中所说:实行合并,成立新的上海大学,也是我们四所学校的共同愿望。近年来,我们四校在各自改革和发展 的进程中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大多数还是属于单科性院校,学科门类不够齐全,综合实力也不算一流,如果继续走老路,势必陷入小 而全、低水平的恶性循环。只有通过多校联合,实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才能加快发展,提高水平,使学校的各项工作都上一个新的台阶。

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作出 四校合并组建新上海大学这一决策也是大局使然。从1993年开始,在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的直接领导下,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全面贯彻共建、调整、合作、 合并方针,对高等教育进行了重大的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继1952年的又一次高校院系调整。自改革开放以后,上海市的教育体制 改革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更重要的是,上世纪90年代初中央关于开发开放浦东的重大决策和邓小平南巡讲话,把上海未来发展的新坐标定位在努力建成长江 流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城市,从而迎来了上海自解放以来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高潮。上海市领导适时提出构筑人才新高地的设想,新一轮高 等教育体制改革与高校布局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合并上海工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上海大学和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建设一所高水平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就成为顺 势而上的一项重大举措。国务院办公厅先后于 1994 年在上海、1995 年在南昌、1996 年在北京、1998 年在扬州,召开了四次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座谈会,上海大学连续四次参加座谈会并介绍经验,学校的成功合并得到李岚清的充分肯定。后来,李岚清在他的专著 《李岚清教育访谈录》中谈到那段时间的高校合并时,特别提到,上海大学是合并办学的好典型之一。

上海大学的合并经验集中为一点,就是以改革为动力,从学科切入。合校以后,钱伟长首先关注的是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加强学科 专业间的融合与改造,整体提高学校的学科水平;另一方面是紧紧抓住国家实施211工程的契机,有所为,有所不为,建设好一批重点学科、专业。

上海大学新校区未建成前校区分散,所以学科融合与改造分成几步走。第一步,合并原四校的相同专业,并规定一个专业只能在一个校区办学;第二步,在成立学院 之前,新生先按学科招生,如原上海工业大学的钢铁冶金、金属材料和原上海科技大学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电子材料、高分子材料等专业合并招生;第三步,成立学 院(系),原来想都按学科大类来成立学院,包括把所有的工科合并成一个工学院,但这样合起来的学院太大,不易管理,故而工科还是按学科分类成立了多个工科 类学院;第四步,发挥综合优势,创建新的学科专业和学院,如生命科学学院、影视艺术技术学院、知识产权学院、社会科学学院等。

1993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面向21世纪,要集中中央和地方各方面的力量,分期分批地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 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概括表述就是要实施211工程。上海大学成立后,就要全力争取进入这100所。按照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教委当时联 合颁发的通知精神,每个省(市、自治区)能够进入这 100 所的地方大学只能是一所,而上海市申报了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和上海大学两所。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科优势明显,办学水平在全国医科大学中名列前茅,而上海大学 刚刚成立,学科整体实力还没有完全显露出来,因此,若国家教委硬性卡住地方大学只能是一所的话,上海大学面临的局面不容乐观。对此,钱伟长的态度非常坚 决,他说学校一定要进入这100所,不但要进入,而且要制订一个发展规划,争取经过若干年建设以后,学校的整体实力要达到这100所中的前50名水平。他 认为,上海是中国经济、文化、科技最发达的中心城市之一,又站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上海大学是上海唯一的地方综合性大学,承担着立足上海,服务上海 的责任,有着很广的发展空间和很大的发展潜力。他坚信,只要上海大学进入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学校广大师生一定不会辜负各级领导和上海人民的期 望。为此,他在北京专门约见了国家教委当年分管211工程建设的副主任韦钰,明确表达了他的意见。1996年6月,韦钰到上海大学听取了学校关于办学 水平和建设整体规划的汇报,给她留下不错的印象。当年年底,在上海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上海大学通过 211工程建设部门预审,韦钰破例参加了开幕式并在讲话中宣布上海大学是经正式批准的最后一所211学校。

上海大学合并成功且能跻身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钱伟长自然是十分地开心,然而校区过于分散终是让他心焦。

查看全部
上一篇:钱伟长与上海大学(九)下一篇:钱伟长与上海大学(七)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热门资讯 更多
随机资讯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