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大全 >教育资讯 >中学考场作文如何“文从字...

中学考场作文如何“文从字顺”? 连贯照应最基本

日期:2014-05-15  来源:学校网

中学生的考场作文要求文从字顺。那什么是“文从字顺”呢?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字顺还好讲,文从怎么理解,是否可以提三点:一、顺序问题,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前后颠倒就不顺了。二、连贯,上下文句要连得上。三、照应,前头说了什么,后头要有照应,也不能前头未说,后头冒出来了。这三点是最基本的。”

本期编选的学生作文主要是想说明什么叫文从字顺;而专家的评点则是想说明这几篇作文是如何做到文从字顺的。其实,只要把自己想表达的意思说清楚,而不是随心所欲,立意模糊;只要把文章的结构层次安排得当,而不是枝枝蔓蔓,杂乱无章;只要把语言梳理通畅,而不是前后不搭,虚而不实,就可以写出一篇文从字顺,合乎逻辑的好作文。

黑刺李与银杏

北京四中

高三年级 艾宇熙

在园艺学上,人们将植物的生命周期分为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衰老期。为了在园艺生产中求得最多的利润,人们会努力缩短果树的幼年期所经历的时间。

一株果园栽培的果树,比如黑刺李,其青年期之前的时光都是在苗圃中度过的。人们为它提供了最适宜的环境条件和营养丰富的土壤,一株幼苗的“任务”只是快快成长——努力吸收营养,长高、长大。如此,人们仍嫌它长得不够快,对它修枝剪芽、环割树皮、施用生长调节剂,迫使它提早开花结果。在这种生产的模式下,一株黑刺李幼苗用不了三年五载就可以被培养成一棵结实丰富、木质严密的优秀成株。

然而有些植物是用不得这种手段的。银杏,这种古老的孑遗植物,寿命千岁,而其幼年期少说也要二三十年。从一捧种子到一片银杏林,可能要历经半个世纪的光阴。而若在它成长的过程中施加切割削减的手段,非死即伤。

一个孩子的成长,和对一个孩子的培养,不也是这样吗?从来不该有普适的“教子成功秘诀”,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如同大千世界中形形色色的树种,将它种下,长出一株幼苗,而你并不知道它终究会长成一棵怎样的树,培养的方法应因势利导,之后因人而异。

郎朗的父亲“快一些、更快一些”的经验,在他看来是成功的。我想也可以说他足够幸运,因为郎朗恰似一株不负父望的黑刺李,耐住了压力,耐住了近乎残酷的严苛,最终也如他所望,成为了世界一流的钢琴家。

然而若将这样的经验全盘照搬到另一个孩子身上去,结果恐怕是未知数。父母望子成龙的急切自有苦衷,但若孩子在性情里偏偏是株银杏树,待到年头自有结果,怎样的“求快”也是奈何不得的,不适宜的培养方式反而可能毁了木质,毁了心灵。

历史上有少年豪杰,也有大器晚成者;有夙慧的神童,也有迟暮的先哲。他们都得以从一粒种子开始,成长为他们原本的模样,或许满园芳菲,或许傲岸凌云。

孩子是充满希望的种子,每一个都是独特的,载着许多潜在的可能。在对一生至关重要的“幼年期”,找到最符合这株幼苗的培养经验,才有最美好的结果:出落成树,或观形,或观花,或观果,自成一格。

点评:

育苗育人,同理可证;

由彼及此,条理清晰

这篇作文巧妙地借助作者熟知的生物知识,来阐释一个抽象且辩证的道理:树有不同,种法有别;育苗如此,育人何异。更何况教育没必要将独一无二的每一个人,都培养成一个品性;毕竟有人以“形”胜,有人凭“花”香,有人靠“果”赢。

本文的论述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作者在表达自己观点之前,并不先将别人“快些,再快些”的认识一棍子打死,而是先顺后传,归结到“历史上有少年豪杰,也有大器晚成者;有夙慧的神童,也有迟暮的先哲”上来;然后才亮明观点:在对一生至关重要的“幼年期”,找到最符合这株幼苗的培养经验,才有最美好的结果。作者从两种不同的树种说起,再论及孩子的教育和成长。先以物起兴,后就理论人,清清楚楚。本文的写作逻辑就在于此。

(点评教师黄春: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北京市第四中学教师)

平 视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

高三年级 周思源

白岩松回忆,央视“东方时空”二十年只做了一件事:平视。这看起来好像很平常,却足以赢得所有人的尊重和掌声。平视,不带半点偏角,不会看到有人高高在上就自觉矮了半截——然后甘愿溜须拍马;也不会看到有人不如自己,就傲气十足,唯我独尊,甚至专横跋扈。

“平视”二字,表现的不仅是一种对他人、对生活、对社会的稳健姿态,更是一种不急不躁、不亢不卑、中正平和的成熟心态。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年轻人急需要养成这样良好的心态。

至圣先师孔子,对待他的学生是平视的。他对学生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他与弟子平等交流。在他心中,自己不过比弟子年龄稍长,并非高高在上。唯其如此,孔子才能在曾晳说出“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志向时,与弟子一同心驰神往,说出“吾与点也”的赞叹;才能在子夏经过“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盼兮”一句的感发,说出“礼后乎”的感悟时,真诚地感叹是子夏启发了自己。正是孔子的这种“平视”,使整个孔门没有成为一个规矩森严的教会,而成为教学相长,其乐融融的华夏第一学派。

但是,“平视”的心态,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并不容易。人在低位时容易自卑,身处高位时又容易自负。这真应了韩愈《师说》中那句话——“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就连从师学习都要如此思前想后,无法保持“平视”的心态,其他事情就更可想而知了。

其实,无法平视的根由还是在我们不够自信的心中。我们的心还无法做到不被外物左右,受到一丁点刺激便放心不下,反复思量,结果最终被外物挑动了心中的天平,做出一副或自卑或自傲的神色来保护自己:我已把姿态放得如此低,你总不好意思来伤我吧?又或者,我就是如此,你又能怎样?

这又何必呢?若是真有万里之志,总会如大鹏那样一飞冲天,何须张牙舞爪,与“学鸠”之类弱小为难?若能力有限,那便做好一个“螺丝钉”或“铺路石”,本本分分,尽责尽力,又何必卑躬屈膝,求人可怜?

保持一个平视的心态吧!更加理性地认识这个世界,你也许会发现,你的理想、抱负正在不远的将来,你本不必自卑或自傲,只要平静地平视内心,平视他人,平视世界,你就能坚定地前进!

点评:

逻辑严密,论证规范

这篇文章针对的材料是:白岩松在回忆“东方时空”二十年演播历程时曾深有感触地说,“东方时空”可能就干了一件事——平视:用“东方之子”平视人;用“生活空间”平视生活;用“焦点时刻”平视社会……

本文由摘要评述材料引出“平视”论题,展开论证思路;接着阐释“平视”的不急不躁、不亢不卑、中正平和的内涵,干脆利落地回答了议论文“是什么”的问题,从而提出了观点。其次,紧承观点,以孔子作为典型事例,全面透彻论证了自己的观点,回答了议论文“为什么”的问题。然后笔锋一转,巧用韩愈的名句来论证真正做到“平视”的不容易,剖析了“不容易”的深层原因,并指出自卑自傲两种极端心态来进行对比,既反证了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又进一步提出了纠正不良心态的基本方法,要言不烦地回答了议论文“怎么办”的问题。最后,文章在一种苦口婆心的劝告中结束。

一篇短文解决了三个基本问题,且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张弛有度,详略有序,实在难得。

(点评教师管然荣:中学高级教师,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语文教研室主任)

催 熟

北京第一零一中学

高三年级 任菲

我常常在想,生活在当今社会的孩子们,究竟是幸运的,还是不幸的?

在本该到野外与虫鸟为伴,去发现自然奥秘的年龄,他们却被锁在家里,被迫手握画笔,对着石膏像枯燥地描绘;在本该用稚嫩的嗓音唱着儿歌的年龄,他们却无奈地敲击着黑白琴键……

这是我的童年,也是大多数孩子的童年。奥数,钢琴,舞蹈……各种各样的课外班令孩子们难以招架。不管孩子们愿意与否,父母们都重复着那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名言,打着“爱”的旗号,以加码补习的方式加速孩子们的成长。在家长的热望中,孩子们脸上带着憔悴,无奈地奔波于各种各样的课外班之间。

每当看到这些,我的心都会被刺痛,为孩子们感到悲哀。因为,让孩子过多、过早地去触碰不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东西,无异于揠苗助长。“催熟”无益于禾苗的成长,“催熟”式的教育,对孩子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催熟”对即使是“天才”的儿童,也难以让他保持永久的辉煌。宁铂,十五岁便进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曾被誉为“天才少年”。这位本该拥有卓越成就的神童而今却“销声匿迹”。重点高中培养、一流大学深造,一路过关斩将成为领跑者的哈佛女孩刘亦婷,在大学毕业后选择了过普通家庭主妇的生活。她的一句“我累了”,道出了领跑者光环背后的辛酸。“催熟”带来的压力,不仅让他们身心俱疲,而且扼杀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消磨了他们前进的动力,也扰乱了他们正常发展的轨迹。超越孩子的生理与心理年龄,提前开发孩子智力,对于大多数的孩子来说,会导致他们丧失对学习的热情,迷失前进的方向,乃至失去对生活的热爱,甚至他们要以牺牲终身的幸福为代价。

我们可以理解父母的催熟心理,他们总想让孩子有美好的前程,幸福的未来。但家长们不要忘记古语所谓的“斧斤以时入山林”。古语的智慧恰在“以时”二字上。催熟的果子远远没有自然成熟的果子香甜可口;催熟的教育只会夺走孩子们快乐的童年。家长需要冷静地面对竞争,社会也需要给“催熟”式教育降温,给孩子们一片自由发展的天地,还孩子们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

点评:

问题统领,由表及里,

环环相扣,逻辑严密

这篇作文以设问开篇,提出发人深思的问题,并以此统领全文内容。主体部分围绕这一核心问题由浅入深地展开论证。

首先,文章描述了当今社会中一些孩子因为参加各类课外班而失去自由快乐的“不幸”生活现象。作者从这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出发,用孩子们脸上的憔悴之色、无奈之情,证明课外班“催熟”造成了孩子们的身心疲惫,并将自己的观点态度暗含其中。在此基础上,作者转而直陈催熟之举有百害而无一利,并借两个颇具典型意义的事例,深入剖析了催熟之害,明示催熟教育给孩子心身、生活等方面造成的长期而严重的危害。最后,有针对性地对家长和社会提出期望,可谓水到渠成。

文章由现象描述到原因分析,由表及里、逐层深入地回答了开篇提出的问题,表现出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文章对哈佛女孩刘亦婷这一事例的重点交代不够突出,结尾处引用古语“斧斤以时入山林”证明教育孩子要时机合宜,略显牵强。但是瑕不掩瑜。

(点评教师黄玉慧: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中学语文教研室副主任)

声音的味道

北京第十五中学 高三年级 李海礁

下课铃声意味着一股汉堡味儿

“铃——”中午下课了。吃饭时间,换做一二年级学生必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向食堂吧。但在高三的校舍呢,大家都稳坐如佛,然后掏出买的汉堡,咬一口,教室就充满了汉堡味儿。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在上高三啊。

在这股汉堡味中,伴随的是笔尖与纸的摩擦声,大家都在为考上理想的大学而竭尽全力,为实现自己的梦想争分夺秒——只因青春不应有悔。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其孰能讥之乎!更何况,未必不能至呢。

下课铃声意味着一股汉堡味儿,我想,这声音的味道,是汗水的味道,是拼搏的青春吧。

妈妈敲门意味着一缕茶香味儿

笃笃——“我进来了哦……”

不用说,敲门声,必然伴着茶香的味道。这是妈妈为夜间备考的我送来的特殊味儿。

每天晚上,若是我复习得很晚,妈妈必会端来一杯茶帮我提神。闻着袅袅茶香,我想起妈妈为我做的一切。无论我成绩好坏,妈妈总会默默地支持我。无论我如何在黑夜中打拼、挣扎,妈妈总会端来一杯茶。无论白毫、龙井,还是乌龙、毛峰……伴随着“笃笃”敲门声的,总是一种永恒不变的味道。

妈妈敲门了,嗯,是送茶来了。我想,这声音的味道,是茶香的味道,是妈妈的味道,是暖暖的亲情吧。

万物声中万物香

早晨,我听见铺面提门板的声音,那是早点开饭中包子和馄饨的浓情味道;正午,我听见一只花猫斜躺在一截断墙下打哈欠,那是初夏漫天飞舞的柳絮毛毛的安适味道;傍晚,老大爷吆喝着下象棋,那是他们手中的从澡堂顺出来的“高末”茶水的悠闲味道;夜晚我看着这座城市在灯海中飘,那种种声音,尽管各有各的音色,但都是生命的味道。

无论是下课铃声、敲门声,乃至这万物之声,每种声音都有自己独特的韵味。只要用心聆听,用心生活,便能体味其中的乐趣与温情。

人生如白驹过隙,左手年华,右手白发。静静流淌的岁月里,品味生活之水造就的这万千佳酿。这声音的味道,弥散开来,香彻整个世界……

点评:

有“声”有“味”,重理重情

“声音的味道”一题,“声音”指向取材,“味道”指向立意。“声音”与“味道”的组合,或许不符合物理的逻辑,但却符合生活的逻辑,如此我们才可感受到“关关雎鸠”的甜蜜,“杜鹃啼血”的悲苦;才可品味出金隅决战,球迷加油中的麻辣;马航失事,家属呐喊中的酸涩……

这篇作文,之所以称为精品,首先是作者善于借助试题的平台展示自己的生活和对生活的感悟。“下课铃声”与“汉堡味”、“敲门声”与“茶香味”本无必然关联,但将其置于高三紧张的学习生活的背景下、置于亲人的理解与关爱的情境中,这一切便合情合理且感人至深。作者听“声”知“味”的本领还不止于此。文章第三节在抓细节上很见功力,于自然百态的声音中感受诸多韵味,实则是对生命力的赞叹。考场作文的智慧构思来自于合乎情理的勾连,本文可睹。

查看全部
上一篇:网络教育尚“颠覆”不了传统教育下一篇:六旬教授为劝诫“网瘾生” 学打游戏竟修成游戏高手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热门资讯 更多
随机资讯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