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大全 >教育资讯 >第八章 从北京大学到成功...

第八章 从北京大学到成功大学(2)

日期:1970-01-01  来源:学校网

第二天上午老柯来带我去联合国北京办事处报到,并且领取了一个月的工资,然后我们就驱车到老柯的研究所去了。主要是去看看实验的安装情况并和将在一起工作的人见见面,把这一个月的工作计划订出来。现在我先把老柯研究所的来龙去脉介绍一下。

国务院主管各种工业及技术的部门原先分成第一机械工业部(简称一机部)主管一般性机械工业,二机部主管核能工业,三机部主管航空工业,四机部主管电子工业,五机部主管军品工业,六机部主管船舶工业,七机部主管航天(太空)工业,八机部主管战略及战术导弹。八零年代把工业部号码取消,直接称呼去专业名称;并且把七机部和八机部合并,成为航天工业部。其下设有好几个院,其中之一是“空间技术研究院”,又称“五院”,专门负责卫星的发展工作。这个院底下又设了好几个部、研究所和工厂。另一个在北京的卫星控制研究所,负责发展卫星姿态控制技术。在上海的卫星研究所(前身是上海华银制造厂),负责中国气象卫星发展,它座落在上海市郊区的闵行,它旁边有个单位以前叫马桥公社。我在北京时所长孟执中(六零年代莫斯科航空学院毕业)正带着五十多个技术人员在老柯所里为“风云卫星”(中国气象卫星的代名)做噪声实验。此外还有一个真空研究所在兰州,一个无线电研究所负责卫星上通讯设备的发展和地面设备的研制。此外就是老柯的研究所了,他们是负责替卫星做空间环境及其他有关设计的实验。因此他们的设备比较多,除了在北京市的单位,他们在怀柔(离北京四十公里)还有一个相当大的地方,有很多大型设备都集中在那里。国内的研究都有一个代号,老柯的所是“五一一”所。

“航天”事业是个高精尖行档,又和军事有密切关系。当年周恩来总理就特别关心它的成长,要求各大专院校毕业的“高材生”进入“航天”单位;文革期间又受到特别保护,基本上没有受到破坏,人员受到的冲击比起其他单位的知识分子就好多了。中国的航天事业在文革期间仍然进行工作,这跟它有今日这般的成就不无关系。航天部的空间技术研究院原本是属于科学院的单位,老柯原是在科学院力学所工作,曾受过钱学森教授的领导;后来才调到航天部去的,因此他们的学术气氛较为浓厚,并且也是航天部各单位首先对外开放的。这也是我在多年前便能够跟他们挂上钩的原因。

去年美国的航空及空间技术周刊(Aviation Week and Space Technology)对中国各航天事业单位作了较深入的采访和调查。该刊一连数周作了详尽的报道,也对部分单位及领导作了中肯的批评,唯独对“五一一”所大加赞美一番,对老柯本人也表扬了一下。老柯说他着实风光了一阵子。

“五一一”所座落在北京市北方朝阳区和海淀区交界地带。我们到达时马上见到了老金、老俞、老衣和总体部的小白,他们都是老朋友了。头一次见面的还有两位由西安无线电研究所来的和三位“小伙子”都是在这一两年才从学校毕业,分发到“五一一”所来的。进了实验室一眼望见卫星已经装置好了,仪器都已上了位置,线路也都接上来了。这个擦得发亮的通讯卫星,代表了中国航天事业工作者在自力更生的环境下,十几年来的心血和他们聪明才智的成果。大大的实验室中,新做了一个玻璃小屋,里面放着他们刚从美国进口的数据采集及分析系统。实验室的一角屏风围出一个办公室和会议室,是专为我准备的。办公桌上有电扇、热水瓶、茶杯和人民日报,蛮象一回事儿的。老俞首先作了简报,说明这个实验是他们新设备的处女作。老柯说我和其他的人一样,每天早上八点上班(七点半由饭店出发),中午十二点在所里达餐厅吃饭,不用付饭钱。饭后休息时不能出大门游荡,因为门口的卫兵准出不准进。下午五点下班送我回旅馆。此外还给我一把“外宾厕所”的钥匙。这就是我这一个月的打工环境。

查看全部
上一篇:第八章 从北京大学到成功大学(4)下一篇:第八章 从北京大学到成功大学(1)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热门资讯 更多
随机资讯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