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大全 >教育资讯 >图文:北京大学校长助理兼...

图文:北京大学校长助理兼经济学院院长刘伟(2)

日期:1970-01-01  来源:学校网

2008年11月15日,第五届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安全战略论坛在北京召开。图为主持人北大校长助理兼经济学院院长刘伟

11月15日,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长城伟业期货有限公司、深圳市东方华尔街教育服务有限公司共同举办的第五届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安全战略论坛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大厅举行,新浪财经全程直播本次论坛。图为北京大学校长助理兼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导刘伟在第五届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安全战略论坛论坛上。

以下为刘伟演讲实录:

刘伟:

大家早上好!非常感谢大家在星期六来参加这样一个论坛。

我想我围绕着中国的货币政策与我们的经济安全这样的话题谈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我们现在是不是到了系统的检讨,政府的货币政策问题。

第二,我们现在是不是到了重新认识中国的货币政策体系和传导机制的推进的时候?

第三,怎样看待当前中国的货币政策?

我们下面先讨论第一个问题,我们现在是不是到了系统的检讨,政府的货币政策体系的时候?从上个世纪初,西方发出大危机之后,在理论上产生了一次革命,那次革命理论的座位标致,首先就是它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从这开始提出了经济学,不仅研究厂商理论和消费者的行为理论,同时要研究经济总量,走宏观经济的命题,这就意味这宏观经济的产生。革命的第二次方面就是研究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条件。递减规律导致投资不足等等,所以人们的灵活偏好导致货币种种重建而被支出,这样会导致总需求严重不足,危机成为一个常态。

政策倾向的革命,要求政府系统的干预经济,大家也知道,系统的干预经济的时候,政策选择上,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明显的秩序安排。他是讲货币最重要,财政最重要,货币也重要。所以他把货币政策作为服从于财政政策来安排。在这样的理论政策指导下,可以说西方经济走出大危机之后,经历了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初,20多年的黄金时代发展。到了70年代,三年以后伴随着危机的发生,整个西方主流经济的成本一级各种矛盾迅速上升,这时候的主张和政策出现了明显的问题和局限,经济当中出现了次债。这时候产生了货币也重要的情况。

带着这种检讨,人们强烈的印象货币主义经济资本主义为基体的各种各样的情况活跃起来,货币作为代表的典型。在这种主张经济自由主义自由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这样的一种政策指导下,从上个世纪70年代逐渐走出了这个陷阱,一直到现在30多年,产生了西方经济近30年的持续稳定的发展,特别是与美国经济作为代表。我们现在由美国次债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慢慢从实体经济和国民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这个时候人们重新怀疑和减少这种货币政策是不是没有问题?是不是有更大的局限性?是不是需要改造?在这个改造过程中大家注意到了各国的旧世纪法有着普遍的一个特点,政府的大量的财政支出,对银行、市场,各方面增幅它的流动性也好,增加他的抗击打的能力也好。现在流行着一种看法,30多年货币政策惹祸,现在让财政政策来买单。这就给人一个新的启发或者一个认识。这个时候30年河东,30年河西,二次大战财政最重要,取得了20多年的繁荣,出现了问题,货币政策从70年代到现在,活跃了30多年。现在出面来挽救货币政策造成的危机和风险。到底是不是这样?这个是值得我们认真考虑的。

我们讲从政策发展的时间历史来看,我们现在是不是到了要系统地检讨货币政策的这种做法?这是从实践上看,经济上看,从理论上看,大家知道从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采取的货币政策有一个基本的指导思想,什么思想?货币政策的采取,它主要是通过不断地降低利息率,不断地降低利用资本或者是货币的代价或者成本,把更多的项目和投资吸引到经济生活中来,通过这种吸引扩大经济规模,提高经济增长速度。这样实现了它30多年稳步的发展。这种发展背后正所谓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请货币政策在长期当中起到了支持和带动国民增长的功能和作用。这种功能和作用背后隐藏着一个风险,经济持续地扩张和增长和资产的质量不断地增长,酿成大祸的根本原因。通过利用利率来刺激投资和需求。怎么办?降低利率,原来的利率12%,12%就意味着什么?一个投资和项目,赢利能力是11%或者是10%,或者是9%,12%以下这个项目就是不可行,经济可行研究的报告就是属于不可行。银行这笔投资和贷款就不应当支出,不应当发生。如果我现在把这个利率降低,降低到10%,那原来11%的项目,在12%当中是不合格,不能定向的,现在可以合格,可以立项。我觉得经济还不活跃,经济再往上加,降到7%,原来的9%、8%,是不合格的,现在是不仅合格而且大逆可转。让持续稳定不断地降低运用货币和资本的成本。把竞争力本来不强的市场预期收益率不很高的项目的竞争能力和赢利能力不是十分突出的项目纳入到经济生活。让它成为有利可图的项目。

你的发展越快、越持久、越大,前提的背景就是进入你发展内部的和范围的赢利能力和竞争性、生产质量持续地降低了。持续降低的这个资产质量怎样能够让市场繁荣?有一条,只要我持续降低门槛,不断进来的劣质资产,虽然是劣质的项目和资产,只要社会有需求,价格是看涨的,我的经济就是繁荣的。我们说最具典型和代表性的,象美国次债危机的发生,它的基本思想和西方30多年统计的货币政策的指导思想完全是一个逻辑。它当时为什么带动经济发展?拉动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给予它的市场需求?怎么办?首先是银行对贷款者的资格放松条件,次债,带给你的就是次品,叫次债就是属于不合格的。按照我的条件是不能给你贷款的,现在繁荣经济就是把贷款放松,原来不合格的现在让你合格。寻求市场需求,然后去买房,造房给他,给他之后他对次债危机,当时他是采取2+28,我要求他,当时既然是次债,我给了你比较好的条件,回报比较高,利率比较高,这样下来有一个问题,美国当时它通过两部法,一部是家庭住宅法,把信息输入,使银行带给你的风险尽量地减少和锁钉,使银行乐于贷,敢于贷。通过社区再投资法,进社区改造,为什么?低收入层,为贫民盖大量的房屋,推广经济适用房的设计。培育出需求的市场,次债来了,来了以后放在这个产业,这里头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个房子的价格要持续化,从1973年到2007年,美国的房价涨了400%,73年是100,到2007年是400,美国的物价总指数涨了300%,也就是说物价涨幅始终低于房价,房价再涨意味着市场需求再扩大。

虽然是次债,银行给我钱,我现在把这个房屋抵押给了银行的,但是我抵押了这个房屋的市场价格是持续再涨,所以只要次债没有收入,银行没有风险,银行把这个房子收回去了,收回这个房,这个房在市场上随时可以出手,因为它的价格始终在涨,这样的做法对银行来说的市场风险基本说是没有的。只要房价再涨,银行也有风险,银行是敢于贷,不符合大量的贷款,市场需求就培育起来了,形成了一个局面,穷人买房,房地产开发房屋赚了钱,大量的投资他高兴,银行把这笔贷款下去收取高回报,这是银行高质量高回报的资产,一旦断了,银行随时可以把房屋拿到市场上去。这个资产对银行来说回报高。又通过了关于这部法,这个资产银行次债的资产,银行按揭拿来以后可以证券化,证券化之后可以打包,打包之后卖给养老基金和其他的机构投资,其他的机构投资者和养老基金拿了这个钱,银行把这个风险又转给了机构和美国养老基金会。他们在市场上找,只要哪个行的价格在涨的,以这个为基础的证券股票,看好了在这里投资炒作。机构投资者也好就有钱赚。这样的话在股票市场、证券市场,中介又赚取了中介费,投资者赚取了高额利润。穷人买了房,房地产商盖了房,卖了房。银行有了高风险的资产,各种中介获得了中介费,各个方面的炒作,包括市场利润,大家高高兴兴的这三年下来,下来到了07年六月,美国从73年以来第一次房价回落,房价一回落,刚才讲的所有的高回报、低风险,高炒作,链条的基础就这样了。

说明什么?30年来以不断地降低利率,降低发展成本来扩大经济规模,带动经济的货币政策,累计起来对经济安全的威胁和风险极多,前提就是以降低金融经济生活项目和资产的质量来换取增长的速度。今年得的诺贝尔讲,通过金融危机意识到了这种问题,在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之前就指出了靠要素投入量增加,这有着深刻的解释,这次所谓金融风暴,引起收到了尊重。从这种理论和实践来看,我们现在确实到了细语的来总结和检讨我们活跃了30多年占据主流地位的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

二、现在是不是到了重新审视中国货币政策和传导体制机制的特殊性的时候?

中国货币体系的建设在改革当中逐渐开展起来的,西方政府理论一直用着他们的实践标准,他们的货币政策功能的理解和传导机制的范畴,在要求和批判中国的货币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特别是批评货币政策的本身的一些特殊性,现在对照起来的话,如果西方的货币理论和货币体系,现在遇到了极强烈的挑战的话,基于体系和批评,值得我们重新商讨。中国的货币体系和倡导机制是有一系列的不同。

首先从货币政策工具来看,我们说有所谓数量,有所谓价格的东西,利益率、货币供给量等等这些东西。这些东西在西方一般是所谓中间目标,盯住一个,80年代以后他盯住利率,按照市场经济的道理,盯住一个目标,另一个目标内生的决定,自动的决定。大家知道直到目前为止中国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我们有两个,既盯利率,又盯货币量。我们过去一直怀疑,这种盯两个目标的货币政策会不会割断了货币经济之间的两个政策目标的内在联系?但是现在看来值得重新认识,盯住这两个中间目标,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我们讲了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最终目标很简单,主要一个是经济增长,一个是反膨胀。在西方货币政策其实短期更强调了他的反通胀的作用。在中国恐怕不仅短期,包括长期货币政策,发展中的国家,无论什么样的政策,恐怕首要的在长时期,从战略上还是要服从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就是说货币政策在中国除了具有反通胀的基本政策功能之外,可能很重要,更重要的有带动和刺激经济增长的这样一个功能。这是我们讲的一个最终目标。再比如从中国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来看。我们曾经做过一个研究,02年做的一项研究,中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时间,我们所说的实质,明显地长于西方,美国和欧盟国家,这个时间性一般是6个月到18个月。中国我们当时做的是7个月到24个月,明显的滞后于人家。这可能与我们的体制有关系和我们的市场经济不是很发达有关系,当时货币政策的传导的时候,中间遇到了种种体制摩擦有关系。

对于这种时间的滞后性怎样认识?关系到政府干预和货币政策的强制。这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再比如说中国的汇币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长期关系,过去我们是相互基本上是独立的,汇币主要集中在国际收支率,过去我们之间的联系并不大,但是现在看来这个问题很大,怎样使得汇率政策和我们的宏观调控的要求之间进入了混合,这是一个难题,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新鲜的问题。最后,对中国的独立性的问题,我们过去一直在批评,中国的中央银行到底有没有危机,改革开放说中国没有中央银行,因为中央银行是供给和秩序的监督者,中国过去的中国人民银行既供给过,又经营过,所以没有真正的中央银行。从改革开放80年代以来,我们的中央银行开始独立银行,一直受到西方理论和各个方面的高度的质疑,在应对这种金融风暴面前,中国的这种中央银行,一级中央银行下面的国有专业银行的构建体系,它的特殊性和特殊对付危机的能力是不是需要重新认识等等。

这些都表明什么?过去长期以西方的价值理念,西方的政府理论,西方的系统的 货币政策作为标准来理解和分析中国的货币政策和传导机制。这些基本的判断和做法,可能都要有改变。

三、当前中国的货币政策的演变情况,这次宏观调控过程当中,我们目前既有极其深刻的通货膨胀的压力又有极其深刻的衰退的时刻。在这之间我们到底哪个为首先?我们经过了一个反复的调整,在年初的时候,让人感觉反通胀是主要的,现在给人感觉反衰退是首要的。这两方面都有同样的国际背景,通胀来说现在全世界都在涨价,衰退的时候全世界都在衰退。在这个过程当中和我们的选择发生了很大困难,提出了一个要求。有一个很大的特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采取了相反方向选择,在很长的时间里,财政政策实际上从03年一直在做,无论财政支出和收入,货币政策在紧缩,无论是信贷,信贷从当时的16%,一直调整到7%,这是改革开放30年来最高的,物价水平涨价了24%,当时的水平是13%,我们现在的物价上涨水平不到2位数。利率在江西,前一段最高的时候已经到了7.4级了。这都是在当代世界名列前茅的。在中国30年历史上也是最高的状况,或者是非常高的状况。它实际上采取的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采取的反方向的组合。甲方松紧搭配,现在是朝着这个方向在协调,这是不同的。再有我们的货币政策在这次的过程当中,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呈现了比过去完全复杂的程度。

我们过去的汇率政策的运用不是很灵活,现在看来汇率政策如果不主动地去协调的话,国际收支会严重的加剧。前一段时间我们知道货币政策采取了严重的紧缩,紧缩的结果我们始终在想我们中国现在是流动性过剩,为什么持续里五六年的货币紧缩,导致的结果是流动性?货币政策干什么了呢?后来人们通过检讨分析发现,流动性之所以过剩是严重的失衡,导致外汇储备完全增加。结汇量增大,汇率不变,这个力量不大,所谓的外汇帐就增加了,这个增加所谓流通的票子增加。为了降低流动性,上升流动性,结果把国内组织的环境进一步的紧缩和恶化,有点类似张三和李四吃药。要来通过进一步请国内企业资金的环节来环节这个压力。

现在这个问题进一步的突出,怎么办?要进一步的放松资金环境,包括出口等等,这些问题都表明在目前的情况下,在这个调控当中汇率政策和国内的调控政策要求它更紧密的结合,才能保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

我今天讨论这三个问题,作为一个简单的讨论,算是抛砖引玉吧。

查看全部
上一篇:图文:北京大学校长助理兼经济学院院长刘伟(4)下一篇:北京大学新校长周其凤上任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热门资讯 更多
随机资讯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