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大全 >教育资讯 >媒体热议:北京大学自主招...

媒体热议:北京大学自主招生不招不孝学生

日期:1970-01-01  来源:学校网

北大自主招生不招不孝学生

11月20日,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刘明利,在就北大2009年自主招生政策进行说明时特别指出,2009年北大自主招生将不招收生活中不孝敬父母的学生。

据了解,今年北大新增了对中学推荐优秀学生的要求,即“十六字方针”:热爱北大,心系天下,人格健全,成绩优秀。刘明利称,一开始北大提的是:热爱北大,孝敬父母,人格健全,成绩优秀。“第二句话孝敬父母,出发点是源自‘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人没有孝敬父母之心,很难想象他能做出对他人、对国家、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之后,专家组否定了这句话,认为孝敬父母本来就不应该特别强调,因为人人都应该做到,于是改成了“心系天下”。虽然作了修改,但是刘明利强调,北大将在自主招生过程中进行监督举证,如果发现日常生活中有不孝敬父母行为的学生,“一经查实,北大自主招生是不会录取的”。另外,在考试中也可能会有相关的考查方式。

【声音】

为北大拒招不孝生叫好

把不孝敬父母作为自主招生的一个选择标准,北京大学此举无疑是近些年招生标准中凸显的一个巨大亮点。以前光以成绩衡量一个考生素质的标准注定将向全面发展的标准转变。因此,北京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增加这样的选择标准,是教育进步和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我们应该为这样的招生标准叫好。

大学是培育人才的地方,从大学里面培育出来的都应该是国家和社会的栋梁之材。但是对于人才的标准,作为社会优秀人才的培育和输出机构,高校总是以能力、成绩来衡量,即“品学兼优”重在“学”、“德才兼备”重在“才”。因此,防止社会不良风气的产生,塑造公民道德,尤其是高素质人才的社会道德,教育机构应该承担责任。

如北大这般拒招不孝生,即是意识到德在人才素质构成中所处的重要位置。

“百善孝为先”,不孝之人连父母都不孝敬,那么其成才之后能否热爱祖国、服务人民是个大大的问号。因此,“孝”是“心系天下”的前提和根本。“乌鸦反哺、羔羊跪乳”,兽犹如此,人何以堪,这是道德的底线,也是文明的底线,更是选择人才的一个底线,维护得好,于国于民有利。

拒招不孝生,北大开了个好头。不过还是希望这样的标准能够尽快地普及,我们原有的那套择才标准应该以此为契机好好地加以修补。

我们对考生的要求不能仅仅停留在“品德优秀”、“思想上进”这样空洞的语言上,应该在“德”的选择标准上加以细化,严以考核,这样的人才才是真正的可塑之材。尽管在之前的招生中有洪战辉这样的德育典范,但是我们还是希望高校培养出的人才都是社会道德的典范。

拒收不孝学生难以落实

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强调孝敬父母,对融合代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这个层面上看,北大将学生是否孝敬父母,作为录取新生的考量标准之一,似乎可圈可点。但稍加分析,则不难发现,此举折射出的是一种难以落实的道德洁癖。

首先,监督主体是谁,何类举证可以采信,都是个问题。高三毕业生能跻身北大自主招生候选行列,是学校和家长梦寐以求的事情。

即使其中有人平时动辄对父母拳打脚踢,学校会在其品行鉴定栏如实写上一笔吗?多半不会。家长会找上门去反映情况吗?当然更不会。

其次,在面试或笔试中,设置某些与孝道相关的题目,测试考生是否孝敬父母,简直是一种书呆子式的想法。既然某些学生报考北大,至少说明学习成绩优异,智商都是比较高的,人家怎会在考查过程中,轻易钻进学校事先设下的“套子”,说自己与父母毫无感情,乃至公开表示不知感恩为何物呢?

再其次,城市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而且大多娇生惯养,即使有人现在不懂得如何孝敬父母,那也算不上什么天大的错误吧。何况,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父母的感情只会越来越深。北大凭什么把这一常见的道德问题,与自主招生制度直接挂钩,武断地将这些学生拒之门外?以育人为己任的高校,染上道德洁癖,于国于民,实在没有半点好处。

查看全部
上一篇:全国剪纸艺术展走进北京大学下一篇:北京大学2009年体育特长生招生简章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热门资讯 更多
随机资讯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