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大全 >教育资讯 >莫宣学院士在三大领域贡献...

莫宣学院士在三大领域贡献突出

日期:2015-11-18  来源:学校网

12月4日,中国科学院公布的新当选院士中,我校莫宣学教授名列其中。他是我校毕业生中涌现出的第25位院士,也是我校教师中的第23位院士。莫宣学教授1956年进入原北京地质学院学习,1960年留校任教至今。1981年1983年,赴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地质与地球物理系进修。曾担任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校长。

长期以来,莫宣学教授在岩浆热力学基础研究、青藏高原研究和三江特提斯成矿域岩浆作用与成矿关系研究三大领域取得了突出贡献。

莫宣学教授在岩浆热力学基础研究领域开展了创新性实验研究。1982年发表了在美国劳伦斯国家实验室完成的含Fe2O3多元硅酸盐熔体中主要组分偏摩尔体积实验成果,首次在国际上提出了含Fe2O3熔体密度预测模型。不同深度(压力)条件下岩浆氧逸度的估算,对岩浆成矿作用和行星演化有重要科学意义。该成果获得两份美国国家报告的高度评价,迄今已被Nature、GCA、JGR等著名国际杂志他引111次。

青藏高原的形成与演化是国际地学界最为关注的课题之一。莫宣学教授运用岩石探针的理论与方法,对青藏高原构造-岩浆作用进行了长期系统地研究。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时限,是国际争论的热点。前人对碰撞时间的认识存在很大差异(70-35 Ma),莫宣教授通过长期研究,提出印-亚大陆碰撞起始于65Ma左右的新认识,进而建立了青藏高原构造岩浆事件的系统时空格架,受到国内外重视;青藏高原巨厚地壳的成因是大陆动力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莫宣学通过对西藏新生代同碰撞与后碰撞火成岩的研究提出两类地壳、两种机制的新认识。两类地壳即新生地壳与再循环地壳;两种机制即构造挤压增厚机制和地幔物质注入机制,并估算了各自的贡献率。以往文献中对后一种机制涉及甚少;揭示出青藏高原碰撞火山活动显示出随时向周边、特别是向东迁移的趋势,结合地球物理资料,推测可能暗示高原深部壳-幔物质的横向流动。莫宣学教授在该领域的相关论文被SCI刊物他引613次。近五年来应邀在相关国际与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做报告25次,应邀为美国GSA Special Volume、Lithos等撰稿和评阅稿件。Mo et al.(2006)一文被Y. Dilek(当时GSA Bulletin主编)认为是对理解亚洲新生代构造岩浆演化的一个重要贡献。2003年入选第一届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力的优秀国内学术论文。

莫宣学教授长期致力于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特提斯成矿域岩浆作用与成矿关系的研究,提出了两套成矿系统、三大控矿要素的理论概括及具体找矿方向,被地勘部门采纳取得找矿突破,为开拓三江国家级矿产资源新基地做出了贡献,有关成果获得了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莫宣学教授在已发表的论著中,有第一、二作者论著170篇/部。其中,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70篇/部;SCI论文58篇,其中,第一及通讯作者论文17篇、第二作者15篇;被SCI检索刊物他引929次,其中第一作者及第二作者论文分别被他引283次、370次;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他引1113次,其中第一及通讯作者401次。主持完成国家级与省部级科研项目报告12部。近两年以第一和通讯作者新发表SCI检索论文8篇,出版专著1部,被SCI他引从485次增加到929次。

莫宣学教授从1974年开始进入青藏高原工作后,有26个年头出野外工作,其中有21年野外工作在一个月以上,最长的一年在野外工作10个月。35年中,在野外工作累计工作时间有6.1年,其中有70.5个月在青藏高原和三江地区(横断山脉)地区出野外。今年,莫宣学教授出野外近1个月。

莫宣学教授先后培养出32名博士、11名硕士,其中有的已成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还有不少学生成为所长、总工程师等地质一线的骨干。

查看全部
上一篇: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下一篇:首登50周年 我校登山队再度成功登顶阿尼玛卿主峰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热门资讯 更多
随机资讯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