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学校网> 名师列表> 潘光堂

名师简介

潘光堂老师

潘光堂

所属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

所属院系: 玉米研究所

主授课程: 暂无内容

教学风格: 暂无潘光堂的教学风格

个人简介

潘光堂教授,1956年10月出生,1984 年12月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获得硕士学位,2003年12月博士研究生毕业。1996年11月破格晋升为教授,现任四川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副所长。1989年4月到法国进修玉米遗传育种,特别是生物技术在作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于1990年10月回国、回校从事玉米遗传育种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以及现代生物技术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研究。 潘光堂教授是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导师,2001还被学校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回国后,先后多次主讲了普通和职教本、专科的专业基础课《农业试验与统计分析》、《生物统计》、《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作物育种学》和《普通遗传学》等课程,还多次主讲了硕士研究生学位课《数量遗传学》、《高级作物育种学》和《研究生班讨论》等课程,现招收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共计19名、博士研究生7名,硕士研究生12名;毕业博士8名,硕士20名。 1994年被评选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优秀专家,1998年获得了国家政府津贴;现兼任四川省作物学会常务理事和四川省生物技术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玉米专委会副主任,四川省新品种保护协会常务理事,2002年被评为四川省第三批学术、技术带头人;2009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聘为新一届(第六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最先创造性地将先进国家誉为最佳遗传交配设计的三重测交(Triple Test Cross Design)应用于玉米群体改良,促进了玉米群体性状遗传结构的检测与群体改良的结合;在国内首先提出和实施利用豆类外源总DNA转导培育优质高蛋白玉米的育种新方法,开辟了优质高蛋白玉米育种的新途径;筛选到了一份胚性愈伤组织发生率、胚性愈伤组织克隆能力和分化成苗率都超过国内、外同类材料的玉米“三高”自交系,为玉米基因工程育种奠定了宝贵的基础;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始了基因工程抗虫育种、抗旱和耐寒特性及耐纹枯病、穗粒腐病的基因定位和育种。在“九五”和“十五”及“十一五”期间,先后主持了国家“863计划”、国家“948计划”和国家、四川省攻关课题项,以及四川省科委、教委重点项目和国家教委优秀青年教师基金等项目近20项;作为主研选育和推广了玉米优良杂交种近20余个,已在四川和西南地区推广了5,000万亩,累计创造社会、经济效益30多亿元;自1990年来,共获得了科技奖励7项,其中国家发明二等奖2项,四川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和农业部丰收计划一等奖1项;通过省级成果鉴定的项目3项,发表科技论文30余篇;编写了教材2部、参编专著3部。 近年来发表主要文章情况 Maojun Zhao, Zhiming Zhang, Shihuang Zhang, Wanchen Li, Daniel P.Jeffers, Tingzhao Rong, Guangtang Pan.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for Resistance to Banded Leaf And Sheath Blight in Maize. Crop Science, 2006,46(3):1039~1045. (SCI收录) Z.M. Zhang, M.J.zhao, H.P.Ding, T.Z.Rong,and G.T.Pan QTL Analysis of Plant Height and Ear Height Of Maize(Zea Mmays L.). Russian Journal Genetics, 2006, Vol42(3):391~396.(SCI收录) 潘光堂等. 玉米幼胚培养能力性状QTL分析,作物学报,2006,32(1):7~13 宋芸,潘光堂等. 四种玉米幼胚培养性状的基因效应分析,中国农业科学,2006,39(1):18~22 Fan Zhang, Xueqin Wan, Guangtang Pan. QTL mapping of Fusarium moniliforme ear rot resistance in maize. 1.Map construction with microsatellite and AFLP markers. J Appl Genet, 2006,47(1):9~15. 魏 昕,荣廷昭,潘光堂. 墨白964群体5轮混合选择遗传变异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2006,39(2):237~245. 赵茂俊,张志明,高世斌,李晚忱,荣廷昭,潘光堂. 玉米抗纹枯病QTL定位. 作物学报,2006,32(5):698~702. 赵茂俊,高世斌,张志明,荣廷昭,潘光堂. 拔节期与抽穗期玉米抗纹枯病相关QTL的初步定位. 分子细胞生物学报,2006,39(2):139~144. 张帆,万雪琴,潘光堂. 玉米F2群体分子标记偏分离的遗传分析,2006,作物学报,32(9):1391~1396. 杨爱国 张世煌 李明顺 荣廷昭 潘光堂 CIMMYT和我国玉米种质群体的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2006,作物学报,32(9):1329~1337. 赵茂俊,张志明,李晚忱,潘光堂. 玉米纹枯病研究进展,植物保护,2006,32(1):5~8. 张帆,万雪琴,袁亮,潘光堂. 玉米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2006,玉米科学,14(3):6~9. 张吉海,高世斌,潘光堂. 玉米苗期耐低磷基因型的筛选与鉴定,2006,玉米科学,14(5):20~25. 袁亮,潘光堂,张志明,谭登峰.植物中淀粉的代谢及其调控研究进展. 分子植物育种,2006,4(6)(S):65~72. 张志明,赵茂俊,荣廷昭,潘光堂.玉米SSR联锁图谱构建与株高穗位高QTL定位. 作物学报,2007,33(2):341~344. 张 帆,万 雪,潘光堂.玉米抗穗粒腐病QTL定位. 作物学报,2007,33(3):491~496. 李高科,潘光堂,荣廷昭,谭登峰.两个热带玉米群体的基因效应分析. 玉米科学,2007,15(1):51~10. 宋 军,张中华,潘光堂.苎麻雄性不育特性研究进展与展望. 作物杂志,2007.2:67~68. Wang Yu, Shaohong Fu, Ying Wen, Zhiming Zhang, Yanli Xia, Yuzhen Liu, Tingzhao Rong, Guangtang Pan. Seclection of Maize Inbred Lines with Regeneration and Susceptibility to Agrobacterium tumifacien.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2007, 34(8):749~755. 马燕斌, 荣廷昭,杨克诚,潘光堂. 6个玉米人工群体的育种潜势分析. 2007,中国农业科学,40(8):1594~1601. 宋 军,张中华,潘光堂. 苎麻雄性不育材料的生理生化特性初探. 2007,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15(5):428~432. Y. L. Xia, J. Ding, Z. M. Zhang, T. Z. Rong, L. Y. Shi, and G. T. Pan. Isolation of EF1γfrom Calli Regenerating SSH Libraryin Maize (Zea mays). Russian Journal of Genetics, 2007, Vol. 43(12), 1382~1385. SONG Yun, XIA Yanli, WEI Xin, ZHANG Zhiming, ZHAO Maojun, RONG Tingzhao and PAN Guangtang. Analysis of Gene Effect on Characters of Immature Embryo Culture in Maize. Agricultural Science in China. 2007, 6(11)1291~1296. 李丽华,魏 昕,潘光堂. 20个骨干玉米自交系的SSR指纹图谱分析. 2007,西南农业学报,20(6):1172~1175. 陈 洁,潘光堂等. 玉米种质籽粒铁含量的测定及差异分析. 2007,西南农业学报,20(6):1198~1201. 廖长见,王颖恒,潘光堂. 作物染色体导入系的构建及其应用. 2007,分子植物育种,5(6)(专刊):139~144. SHI Li-yu, LI Xin-hai,HAO Zhuan-fang,XIE Chuan-xiao,JI Hai-lan,LU Xiang-ling,ZHANG Shi-huang and PAN Guang-tang. Comparative QTL Mapping of Resistancs to Gray Leaf Spot in Maize Based on Bioinformatics. Agricultural Science in China. 2007, 6(12)1411~1419. 林海建, 张志明, 高世斌, 潘光堂. 玉米耐低磷研究现状及磷高效育种策略的探讨. 2008, 中国农学通报. 24(1):181~185. 梁 燕, 谭登峰, 李 建, 潘光堂. 两种日照长度条件下我国南北方玉米自交系间产量配合力研究. 2008, 西南农业学报. 21(1):12~17. 丁明忠,潘光堂等.用ISSR分析四川苎麻品种(系)的遗传关系及雄性不育分子标记的建立.2008,核农学报.22(2):183~187. 魏昕,李丽华,王娟,樊庆琦,兰海,吴元奇,荣廷昭,潘光堂. 玉米丝裂病发生的数量遗传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2008,41(8):2235~2240. T. Deng-Feng, Z. Fan, Z. Zhi-Ming, W. Yuan-Qi, Y. Ke-Cheng, R. Ting-Zhao, Y. Guang-Sheng and P. Guang-Tang. Analysis of Gene Effects and Inheritance of Resistance to Fusarium moniliforme Ear Rot in Maize. Asian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 2009,1~7. 杨爱国,刘爽,赵琦,赵玉锦,张世煌,潘光堂. 农杆菌介导玉米胚性愈伤的遗传转化研究. 生物技术通报,2008,4:107-108,121. 谭登峰,荣廷昭,潘光堂. 杂交玉米新品种川单29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种子,2008,27(6):107~108. 谭登峰,潘光堂,杨克诚,荣廷昭. 玉米穗粒腐病研究进展及分子育种策略. 种子,2008,27(4):34~39. 宋军,张中华,丁明忠,潘光堂. 苎麻雄性不育材料的两种同工酶初步分析.中国麻业科学,2008,30(3):141~143. H.J.Lin, D.F.Tan, Z.M.Zhang, H.Lan, S.B.Gao,T.Z.Rong and G.T.Pan. Analysis of Digenic Epistatic and QTL × Environment Interaction for Resistance to Banded Leaf and Sheath Blight in Maize(Zea may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e & Biology. 2008,10(6):605~611. 沈亚欧,林海建,张志明,吴元奇,潘光堂. 植物逆境miRNA研究进展. 遗传,2009,31(3):227~235. MU Gui-qin,LIANG Yin, Zhang Zhi-ming,LIU Shi-jian,PENG Hua,ZHANG Su-zhi and PAN Quang-tang. Mapping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Associated Photoperiod Senstivity in Maize(Zea mays).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2009,8(1):24~30. 专著与教材 潘光堂等,《农业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四川科技出版社,1994,成都,编委. 潘光堂等,《田间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北京,副主编. 荣廷昭、潘光堂、黄玉碧,《数量遗传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郑有良、潘光堂等,《植物外源基因转移育种》,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同校名师
  • 杨群芳

    所属大学:四川农业大学

    所属院系:农学院

  • 兰秀锦

    所属大学:四川农业大学

    所属院系:小麦研究所(都江堰市)

  • 黎德兵

    所属大学:四川农业大学

    所属院系:动物科技学院

  • 黄国寿

    所属大学:四川农业大学

    所属院系:水稻研究所(成都温江区)

  • 石德政

    所属大学:四川农业大学

    所属院系:都江堰分校

  • 夏继明

    所属大学:四川农业大学

    所属院系:

  • 刘静

    所属大学:四川农业大学

    所属院系:生命科学与理学院

一对一辅导更多>>
热门名师
  • 黄予所属大学:广西师范学院
  • 吴开琪所属大学:广西民族大学
  • 欧阳恕所属大学: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 杨克斯所属大学:广西大学
  • 杨梅所属大学:广西大学
  • 文衍宣所属大学:广西大学
  • 范基骏所属大学:广西大学
  • 苏朗所属大学:广西大学
  • 李俚所属大学:广西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