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大全 >教育资讯 >毛泽东曾差点被介绍到厦门...

毛泽东曾差点被介绍到厦门大学做教员

日期:1970-01-01  来源:学校网

文章摘自《反思民国知识分子:靠不住的历史》

本书简介:杂书过眼,出入历史,故纸堆里有新问题。作者以一贯的平实,透着温和的笔触,细读晚近中国的第一手辑佚材料,其中思想的疑点一个个浮现出来[连载内容]

去年我写过一篇论文《胡适与厦门大学》,后来我在厦大一次关于胡适的讲座上,也讲过这件事。我的一个学生事后对我说,老师这个说法太勉强。我感觉他说得有道理。不过我们见到一条史料,想要做成文章,总要把话说得远一些。胡适一生没有到过厦门大学,我做那篇文章,只是在胡颂平的《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中看到一条史料。胡颂平听台静农说过,抗战前,厦大委托他向胡适说,想让胡适来做厦大的校长,但胡适拒绝了。上海程巢父先生最早和我提到这条史料,我就用来写了一篇论文,主要是胡适与厦门大学的间接关系,比如他和鲁迅、萨本栋、林可胜的关系,等等,还有就是胡适的父亲是在厦门去世的。我这篇论文发表以后,厦大一位老师看到了,有一次我们在一起吃饭,他告诉我厦大一位老师曾和他说过,厦大当年也曾想请毛泽东来做教员。我顺便问一了一句:此说出自何处?他只说好像是梁启超说过的。

我们做文史研究的人,听到有些史料,总不免想知道出处。如果是梁启超说过的,我想不难找到。当时我的书多在太原,也就没有去多想。春节后,我把在太原的一些书运到厦门,忽然想到这条史料,就去找了一下。原来是这么一回事:

因为听那位老师说可能是梁启超说的,我当时就想,这条史料很可能出在丁文江、赵丰田编的《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中,这是所有喜欢文史的人必备的一本书。因为知道这条史料可能出现的年代和相关人物关系,我很快就找到了这条史料。

1921年11月23日,舒新城给梁启超写了一封信,主要讲的是当时中国公学的事情。在信的最后,舒新城提道:函询湖南自修大学,此事全由毛泽东一人主持,毛与独秀颇相得,且只在第一师范毕业,未必能来,即来亦无何种效用也。南开、清华望公努力进行,至于厦门大学缺教员,此时实无办法。(第940页)舒新城和毛泽东同岁,都曾是杨昌济的学生,早年曾在湖南第一师范共事。

由这条史料可以看出,青年毛泽东当时已进入了中国主要知识分子的视野中。从舒新城的说法判断,他是有意介绍毛泽东到中国公学做事,但是因为且只在第一师范毕业,好像此事不好办。至于厦门大学缺教员一事,原来是厦门大学建校不久,厦大校长林文庆给梁启超写信,让他帮助物色教员。梁启超同月有一封给蒋方震、张东荪、舒新城的信中说:林文庆新任厦门大学校长,旬日前有书至,托为物色国文、国史、地理教授三四人,吾已复书,谓若不以通闽语为条件,必能设法应命,但吾心目中现尚无一人,请公等即预备。(第943页)舒新城提到毛泽东的那封信中,就是对梁启超让他为厦门大学物色教员一事的顺便回答。

我想那位老师提到的毛泽东与厦门大学的关系,可能就是来自这条史料。事实是毛泽东和厦门大学没有关系。舒新城信中提到毛泽东,主要是指他和中国公学的关系。但厦大老师注意到这条史料,我以为还是非常重要。

从蒋方震、舒新城、张东荪等人的往来书信中,可以注意到一个历史细节。此时张东荪已是中国社会最重要的知识分子之一,梁漱溟的社会地位也很高,舒新城也进入了社会名流行列。当时蒋方震有一信给梁启超,专门提到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他的评价是:此亦迩来震古烁今之著作,渠结末之告白,大与吾辈自由讲座之宗旨相合,先生与最近日内,何妨与南开确定一办法,将先生之历史讲义亦归为讲座之一,而再约漱溟也担任一座,震与君劢、东荪每各担一座。(第941页)

到了上世纪40年代,张君劢、张东荪和梁漱溟都成为奔走于国共和谈间的重要人物。最后,张君劢出走香港,成为著名的文化保守主义者、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留下来的张东荪不久因为一桩间谍案,永远退出了中国历史;而梁漱溟则从延安时期的毛泽东的对谈者,最后成为少有的敢和毛泽东公开冲突的知识分子,慢慢边缘化了;舒新城1949年后则只能编编辞典。从梁启超、张君劢、蒋方震、张东荪、梁漱溟到舒新城,当时哪一个不是胸怀大志?哪一个不是想改变中国历史的知识分子?那些早年社会声望远在毛泽东之上的中国知识分子,谁也没有意识到,他们书信中偶然提及的一位师范毕业生,不但最终改变了中国历史,也改变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

查看全部
上一篇:厦门大学获批新增6个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下一篇:内地版《流星雨》入厦门大学拍摄受抵制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热门资讯 更多
随机资讯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