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大全 >院校动态 >高校招办负责人感叹:自主...

高校招办负责人感叹:自主招生已不自主

日期:2015-11-19  来源:学校网

招生时间人数被框定 选才公信力招质疑

继将2011年各高校自主招生时间框定在春节后举行之后,记者从本市多所高校获悉,教育部对明年各高校自主招生的人数上也下了明令:不得突破5%。

自主招生在设立之初,本为打破高考一考定终身,选择有潜质的创新人才。但是走到如今却表现出诸多硬伤:招生考试时间、人数均被下紧箍咒;公信力缺失,以致高校选才不得不以分数论英雄对此,部分高校招办负责人不由感慨:自主招生已不自主。

设限为使考生家长安心高考

以前对于各校自主招生的比例,一般是原则上控制在5%以内,生源好的学校可以额外打报告,本市某名校招办主任向记者透露,今年教育部的说法更加明确,2011年自主招生比例必须严格控制在5%以内。

记者了解到,自从我国普通高招推行自主招生政策以来,一直有高校自主招生比例不得超过5%的规定。不过,近几年,部分名校开始上调自主招生 比例。北大2010年自主招生比例是10%,而本市部分高校的自招比例前两年也突破了5%。2008年底,一条来自教育部的信息也曾让人兴奋:今后生源质 量好的高校自主招生比例将不再设定5%的上限。

然而,今年教育部却再次重申自主招生比例严格设限,这也是继框定2011年各高校自主招生时间后,教育部对高校下的另外一道紧箍咒,知情人 士表示,教育部此举是为了让高三学生和家长明白,高考仍然是上大学的主要方式。高校自主招生名额毕竟有限,安心准备高考才是头等大事。

选才公信力被质疑是硬伤

自主招生时间、人数均受限,高校作何感想?当记者将此问题抛向本市一些高校招办负责人时,竟得到了这样的答案影响不大,因为高校自主招生早已不自主了。

一位招办负责人说,时间和人数的限制也许只是小小的绊脚石,真正让高校自主招生举步维艰的,却是自招本身存在的诸多硬伤,其中最深的一道伤 痕,就是高校选才的公信力,在整个社会诚信机制缺失的当下,高校也无法独善其身。教育部对于自主招生的定位,是希望高校招收有创新潜质、学科特长,及 全面发展的学生,这位招办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初中国高校搞自主招生的出发点,确实也是想打破一考定终身,换句话说,就是选一些高考成绩选拔不出来 的学生。

然而,初衷和现实之间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虽说是选择有潜质、有特长的人才,但你说有潜质,别人能信吗?你说有特长,什么叫特长?学校面对的是社会,是所有的学生和家长,如今是学校即使发现了有潜质的学生,说出来也没人信,因为潜质是虚的,很难得到承认。

这位招办负责人颇为无奈地说,如今做任何改革和尝试,在公信力上都要遭受巨大的质疑,为了避嫌,中学在向高校推荐学生时,基本按照高中评价体系 的量化标准分数,来排定座次,高校也只能通过各种考试,以分数论英雄,但是,这样的局面,却让自主招生深深异化了。也许只有当整个社会的诚信机 制建立起来了,自主招生才能实现它真正的意义,这位招办负责人意味深长地说。

查看全部
上一篇:高校自主招生首次引入“专家推荐制”下一篇:高校学生流行“秒课” 不点名老师受追捧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热门资讯 更多
随机资讯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