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大全 >教育资讯 >挑战世界先进技术的“金蓝...

挑战世界先进技术的“金蓝领”――张雪松

日期:1970-01-01  来源:学校网

2008年8月,京津城际高速铁路正式通车,其主力车型是CHR3和谐号,时速高达350公里,是世界上运营的同类列车中速度最快的动车组,我国由此成为世界上仅有的几个能制造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移动装备的国家之一。

中国第一代高铁工人的标杆、洋设备的保健医生、金蓝领、河北省十大金牌工人、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他是一个不普通的人,因为他拥有了如此多的象征实力和荣誉的头衔,但他又仅仅是一名普通工人,在自己的岗位上较着真儿。

面的铝合金车体,他带领工友先后完成项目攻关、技术革新109项,设计、改造、制作工装卡具66套,形成工艺文件和操作指导书72项;面对国际最先进的数控加工设备,他20多次排除各类疑难故障,攻克了铣刀抬头机构和60米FOOKE加工中心导轨安装设计隐患等8项难题,解决了德国人没有解决的问题......形容他,不能不用到这些数字。

他就是为生产世界最高水平的时速350公里动车组立下了汗马功劳的中国北车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高级技师张雪松。

4月17日, 记者来到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的车间,参观了中国第一代高铁的加工厂。在被高技术高精细的制造流程震惊的同时,记者一直在寻找张雪松的影子。而在 几名身着深蓝色工作服的员工出现在眼前时,记者经别人介绍,才发现了张雪松。一副眼镜、白皙的皮肤、瘦削的身材,柔和的目光,眼前的人似乎很难与已声名远 播的金蓝领张雪松联系起来。

●痴迷学习 成为双料冠军

1992年,18岁的张雪松从技校毕业,来到唐山机车车辆厂,成为一名普通技工。此后,张雪松先后从事过机械钳工、工具钳工、车辆钳工等工作。2005年,唐车公司与德国西门子公司合作,引进时速350公里动车组制造技术,张雪松便成为生产高速动车组的首批技术工人。2006年,为了系统地把洋设备中国化,张雪松主动请缨,转行成为了一名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2009年,曾两度夺得河北省钳工状元称号的张雪松,再次获得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状元,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双料冠军。

然而,唐车的员工都知道,从钳工转行成为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是极其困难的事,可想而知,转行后再次成为专家的难度有多大。张雪松用自己的成绩做出了肯定的回答。而这一切,都得益于张雪松对学习的痴迷。

很多人都知道,张雪松有一个雷打不动的习惯,那就是不管怎样,每天必须看一小时书。

如果今天可以找个借口少看10分钟的书,那么明天就可以找到另外一个借口少看20分钟的书。是这句话让张雪松养成了每天学习1小时的习惯。我也是个非常好玩的人,平时爱上网,打电子游戏,体育运动,有时学习枯燥了,也想放弃,就像戒烟一样,总是反复。最终,张雪松戒烟成功,不再反复。

李 玉璐是张雪松技校的同学,两个人同时成为唐山机车车辆厂的工人。我们上学时他就很爱学习,工作了更加痴迷了。李玉璐说,他俩的成绩本来是相当的,但工 作后张雪松很快展露了头角,和自己拉开了距离。为了能跟上步伐,李玉璐一直努力学习张雪松,并在张雪松的带动下,也有了不小的成绩。

雪 松随时随地都在学习,特别是工作以后。李玉璐说,他们一起去外地出差,本可以到处游玩,可张雪松却对美景不感兴趣,而是泡到图书馆或书店,搜集有关数控 维修方面的书籍,回到住处连电视都不看,还是看书。除了学习,让李玉璐最为佩服的是,张雪松对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毫不保留。一起去比赛,张雪松会把他的工 件给我用,还把他平时积累的经验告诉我,赛后也会和我一起总结经验教训。李玉璐说,在张雪松的脑子里,和同事,和徒弟,绝对资源共享。

如今,张雪松管理着20多台价值3亿多元的进口FOOKE加工中心数控设备等,成为这些洋设备的保健医生。

●极度严谨 对生命负责

一个细微的差错 就关乎数百条性命。这是所有动车人所警醒的,更是张雪松雷的信条。因此,认真、严密是张雪松工作中最大的特点。

铝合金厂数控加工二班班长王洪安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小事。2006年,高雪松对一台意大利机床进行维修,先将防护罩拆开,待维修好再将防护罩装好。可装好后,张雪松发现防护罩上的一个螺丝孔是空的。其实,少拧一个螺丝对防护罩没有任何影响。

王洪安说,当时很多同事都说没事,但张雪松说,绝对不行。如果螺丝掉到导轨上或者卡住某个传动部件,将给动车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更危及着几百条性命。

就这样,在张雪松的坚持下,其他两名工人和张雪松一起开始在这个体积达60立方米的机床的各个角落里,搜寻那颗只有6毫米的螺丝钉。最后,三个人终于在导轨的托架上,发现了螺丝钉,而此时,已经过去了8个小时。

张 雪松对工作的较真儿,不仅工友领教过,连徒弟们都有些惧怕。师傅干什么都特别认真。铝合金厂数控维修班员工李志强和王迪是张雪松的徒弟,他说在与 张雪松工作的时候,他总是感到很有压力。有一次,张雪松发现车间的一个窗户的插销坏了,就叫李志强和王迪来修理。很快,窗户就修好了,两个人下班回家了。 可没想到,第二天一上班,张雪松就在会上批评了他们。原来两个人把插销修好了,却没有插上,张雪松下班前查看时发现了。车间里的设备动辄几十万,如果有 什么闪失,那是多大的损失?张雪松的严厉让徒弟们以后再也不敢对工作有一丝怠慢。

正是凭着别人看似极端的较真儿劲,张雪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绩。由张雪松带领的铆钳班,16名员工全部成为独挡一面的领军人物。其中4人被任命为工段长,9人到其他班担任班长,2人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张雪松所在的班组被国务院国资委授予中央企业学习型红旗班组标杆光荣称号,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最爱疑难杂症 享受成功幸福感

唐车的员工都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只要设备出现很难解决的问题,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张雪松。

2008年9月,时速350公里动车组开始大批量生产,用于铝合金车体大部件加工的FOOKE加工中心的8 把专用机夹铣刀先后损坏,从国外采购成本高且来不及,外包修理没人敢承接,动车组生产线面临停工的危险局面。张雪松随后查阅了60多份图书资料,对损坏的刀具进行测量、研究和比对分析,终于找到了症结,将价值5万多元的8把刀具全部修复,避免了动车组生产全面停产。

对于张雪松善于攻克难题,数控维修班班长孟庆辉有过很深的体会。2007年, 铝合金厂的前道工序出现了故障,如果不及时排除将影响整个车体的生产。张雪松从下午就开始查找故障原因,他趴在狭窄的地沟边上,将手伸近满是油水的地沟 里,将一个个接头解开,直到将整个管路的接头全部解开,一旁的孟庆辉看到张雪松满身的污浊的油水,心里更加感到佩服。直到凌晨1点,张雪松终于找到了故障的源头。原来,张雪松发现,管路里杂质太多,经过分析,认定管路的材质不合格,最后将管路的弯头阀门全部换掉,才将故障排除。

从那次起,我更加佩服张雪松,从心眼里服他。孟庆辉说。

然而,疑难杂症并不好解决,有时也会遇到瓶颈。

2007年的一天下午4点,一班的数控水切割设备出现故障,张雪松知道后马上赶到生产现场加紧维修。可直到夜里12点,设备还是没有修好。为了抢时间,不耽误生产,张雪松先叫来了3班的工人,他原以为设备很快会修好,工人可以马上工作。可是眼见工人等在一旁,他却还是没能修好。那一次,我太上火了,第一次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张雪松说,虽然最后坚持下来了,但给自己的打击很大,差点就想放弃了。

正是因为自己的坚持,20多次成功排除各类疑难故障,攻克了8项难题,其中两项申请国家专利,解决了德国人没有解决的问题。

我喜欢攻克难题,喜欢那种成就感,那是一种成功的幸福感。面前的张雪松淡定自若,透着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毅,也散发着大风浪拍打后的淡定。

●团队就好比动车组,要跑得快必须一起发出动力

张雪松不仅用自己的勤奋钻研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金牌工人,而且以无私传艺的博大胸怀带出了一批批金蓝领和技术创新能手。

善于将个人融入团队,不仅让自己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金牌工人,而且带出了一批金蓝领和技术创新能手

要做专家型的高铁工人。作为唐车公司铝合金分厂工装设备维修团队的领军人,张雪松的经历正成为公司青年员工学技术、在岗位上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好范例。

个人力量再大也是有限的,只有集成团队的力量,才能成就自我,推动企业技术不断进步。就像一列和谐号动车组由8节车厢组成,只有全部动力同时发动,整个列车才能跑出风一般的速度。张雪松说。

在担任铆钳班班长时,张雪松就注重发挥团队的力量,凡事爱琢磨的他在实践中创造了不少绝活儿,他把自己是怎么干的,其中有什么失误和心得、怎么干才又快又好,都一一记录在本子上。几年下来,他积累了10多万字的工作日志。对于这些宝贝,张雪松没藏着掖着,总是毫无保留地把本子借给工友们看,或是贴在网上。如今,铆钳班的16名员工已全部成长为各关键工序独当一面的人物。其中有4名员工被任命为工段长,9人到其他班组担任了班长;2人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现在,张雪松带领下的数控设备维修班由19名员工组成,人员大都比较年轻,为了帮助部分组员掌握PLC(可编程控制器)知识,他利用旧配件亲手组装了一个PLC故障诊断试验台,向工友们演示PLC工作原理、程序编制、简单程序故障发现和排除等技能,并指导他们动手操作,使他们都能发现和排除简单的PLC故障,很快提高了大家的维修能力和水平。

提起师傅张雪松,李志强和王迪忘不了2008年 的国庆节。当时,他们报名参加了唐山市第十二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为充分备战,张雪松建议他俩十一加班训练。国庆节那天,两个小伙子不太情愿地来到车 间,没想到师傅早就到了。到第四天,天下起了大雨,俩徒弟心想,这下师傅肯定不来了,可以放松放松了。可谁知,他们的师傅还是顶着大雨从20公里外的市里赶到车间。就这样一连7天,张雪松牺牲了自己难得的休假时间为他们出题、讲解。直到现在,师傅还坚持每天为我们俩出题,督促我们回家完成。王迪说。

我周围有一批技术能手,他们不仅是我工作和技术上的师傅,还是我进行设备维修改造时的依靠。如今,张雪松带领着维修班,还与公司数控中心21名数控工程师长期合作,这让他很欣慰。很多时候,我发现问题,提出思路,他们集思广益,帮我不断完善,最后大家各展所长,共同实施完成。团队强了,企业才会强,一定是这样。

我愿做一颗永远发光的螺丝钉,镶嵌在高速动车组上畅游中华大地;我愿做一个优秀的高铁工人,做一个有志气有能力为中国争气的好工人,这是张雪松在一篇日记中写下的话。如今,张雪松和他的工友们,正在克服一个又一个挑战,向更快更高的中国速度挺进。

●现在的我想做一个好父亲

过去,对孩子亏欠太多了,我不应该因为工作而忽略了孩子,我现在就想做一个好父亲。

采访中,当记者提到孩子,张雪松沉默了,低头搓着手,眼圈竟红了,声音有些哽咽。我能不能不说孩子。张雪松尴尬的一笑,欲言又止。

原来,张雪松曾经的无情,差点耽误了儿子的身体。2006年12月,刚刚四岁的儿子因病住进了唐山市妇幼医院。住了两天,孩子病情加重,医院连续两次下病危通知单。第三天晚上,心急如焚的张雪松和妻子范红云带孩子来到了北京的医院。

当时,孩子情况很危险,从车站被120接到的医院。

我 回去了,车间还有好多事情等着我呢。这句话,让本就为孩子担心到极点的范红云彻底崩溃。孩子的病情这么危急,张雪松刚办完住院手续,竟说要回去工作。范 红云这次终于没有忍住愤怒的情绪,当场朝张雪松嚷了起来。还有什么事情比你儿子的身体还重要吗?时至今日,范红云只要一提这事就激动不已。我多希望 他留在身边,照顾儿子,可儿子在北京住了三个月,他只去过三次,而且每次都是下班坐夜车去医院,看孩子一会,再坐夜车回唐山,在火车站呆到早上,就回厂里 上班,因为这样不耽误工作。范红云说,其实张雪松心里是惦记着儿子的,可只要有工作就变得对家人无情了。

我儿子8岁 了,正是需要父亲关爱的时候,我要尽量多陪陪孩子。张雪松说,平时他喜欢带孩子到南湖骑自行车,陪他写作业,父子俩在一起别提多开心了。不过,有时还是 不能随时随地满足孩子。前两天,儿子的一幅画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并要去参赛,孩子特别兴奋,打电话给爸爸,让爸爸晚上下班回家和他一起照相。可是直到晚上8点,张雪松还在工作,儿子等得急了,打电话说:爸爸,我有点困了,我先睡会,不脱衣服,等你回来叫醒我,咱们照相。夜里10点多,张雪松终于回到家,可孩子已经睡着了。我怎么忍心把他叫醒,就和妻子一起给他脱了衣服,让他继续睡了。第二天早上起来,儿子埋怨爸爸没叫醒他,相也没照成。

尽管张雪松没能当好一个称职的父亲,但妻子和儿子如今已经理解他了。儿子经常说,爸爸有本事,妈妈没本事,可见儿子是多么崇拜他爸爸。范红云如今不仅理解了丈夫,更是以丈夫为荣,他经常教育孩子,要和爸爸一样,只要认准一件事,就一定要努力做到最好。

●动车情结 已融入血液

有人说,现在的张雪松,身价早已超过百万。

可张雪松却对记者说:我其实就是一名普通的工人,也愿意当一名普通的工人。

而面对着无数真实的诱惑,张雪松为何不为所动?因为他的动车情结早已融入血液。

张雪松的妻子范红云总是这样描述他们的家庭大事记:1998年恋爱,2002年结婚,2005年 干动车组。在干动车之前,雪松的爱好特别广泛,打羽毛球、乒乓球、游泳、郊游、读书、唱歌等等,一到星期天我们就去玩儿,那段时间真是太好了。范红云 说起丈夫的过去眉飞色舞。但是自从干上动车组,雪松什么兴趣爱好也没有了,他除了加班,就是去上课,有一点时间在家也是抱着书看啊学啊,有时候还在 家做实验。范红云说,现在他知道丈夫是在为我们国家的荣誉在努力,她感到自豪,并非常支持他。雪松的影响下,我和孩子也非常爱看书,晚上我们三个人一 人抱着本书,连电视都很少看。

可以说,张雪松为中国动车立下了汗马功劳,中国动车也成就了张雪松。这个37岁的第一代中国高铁工人也一定会随中国动车一起加速奔跑。

查看全部
上一篇:设奖“反哺母校”,义举激励师生下一篇:我院成功举办2010年“爱我中华军歌嘹亮” 大型合唱比赛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热门资讯 更多
随机资讯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